青岛市
城阳区
青岛市城阳区:因地制宜打造创建特色
多措并举提升创建质量
青岛市城阳区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胶州湾北部,东依崂山区,南接李沧区,西邻胶州湾与胶州市,北与即墨区毗连。全区总面积553.2平方千米,土地总面积5.53万公顷,常住人口为70.2万人,辖城阳、流亭、夏庄、惜福镇、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8个街道办事处,248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农村社区230个、城市社区18个。截至目前,城阳区已创建各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4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4个、市级9个。在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过程中,城阳区提前谋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将创建工作融入大应急系统建设当中,坚持把建立和完善减灾备灾体系、灾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常态减灾与应急救灾相结合,不断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和社会公共安全体系,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提升了全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一)建组织,强领导。把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列入区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区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高度,长期抓、合力抓。区级层面成立了以常务副区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社区级层面成立了以社区书记、主任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强化工作研究部署,为推进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二)树标准,列清单。认真研究创建标准,吃透精神实质,通过对标准规范的深刻领会,实现有标可循、对标创建、照标提升。出台《创建全省减灾救灾示范县(市、区)活动方案》,细化分解10大类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形成创建清单,引领创建工作整体、有序推进。
(三)建机制,强督办。将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列入全区重点攻坚事项,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通过联席会议、定期检查、通报、督办“四项机制”,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将责任单位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全区督导检查,每月通报,并作为年终考核参考依据。
二、因地制宜,突出创建特色
(一)搭建平台,实现突发事件科学化处置。城阳区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投资4200万元建设了2300平方米,集应急指挥、运行监测、综合管理、语音会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城阳治理监测(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对城市各领域、区域的实时监控。以城区运行监测为核心,以社区网格为节点,深度挖掘、全面融合政府和社会各方面信息资源,实现城区运行情况全面感知,发展态势可视化,大大提升了应急指挥和协同处置效率,为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突出创新,绘制风险隐患“一张图”。坚持从“防”上着眼,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全区安全风险普查,摸清全区存在的各类灾害风险,形成风险隐患台账,将各风险点数据纳入区综合应急指挥平台,绘制成全区的灾害风险隐患地图,实现灾害隐患点的可视化、信息化,年均投入近2亿元用于灾害隐患治理,及时消除了各类事故隐患。
(三)特色引领,变“模式化”为“特色化”。按照“规划试点、总结经验、普及提升”的创建规划,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创模式,指导创建了一个高标准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示范点,并将典型经验在全区推开,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在挖掘特色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了硬件完备型、宣传多样型、文化融入型、科技助力型、社会参与型、志愿服务型、土法实用型等特色品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三、注重宣传,社会多元主体参与
(一)全方位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和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广泛组织专家讲座、沉浸式应急体验、现场一对一指导咨询等活动,推动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进家庭、进企业、进社区、进公共场所、进学校,实现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往实处走、往心里去。
(二)全领域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阳区减灾委员会加强与区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阳光救援队的联动,定期进行训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组建了一支由区、街道、社区三级296人组成的灾害信息员队伍,采取逐个街道、集中授课的方式,对灾害信息员进行培训,探索性地设计了《城阳区灾害信息员速报表》,确保基层灾害信息员在灾害预警预报、灾情统计上报和灾后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一线信息报送和先期灾情处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