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各市典型经验展示以及他省的独到之处

临沂市

沂水县

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腹地,现辖18个镇,1063个行政村,总面积2434.8平方千米,总人口115.96万人,地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地形多为低山丘陵区,山脉与河流走向复杂,部分地区容易形成极端天气,全县易发生风雹、干旱、洪涝、台风等多种自然灾害,因此防灾减灾压力巨大。机构改革以来,沂水县将防灾减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行动、提前谋划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思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区域特色

临沂市沂水县: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筑牢安全发展屏障

 

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腹地,现辖18个镇,1063个行政村,总面积2434.8平方千米,总人口115.96万人,地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地形多为低山丘陵区,山脉与河流走向复杂,部分地区容易形成极端天气,全县易发生风雹、干旱、洪涝、台风等多种自然灾害,因此防灾减灾压力巨大。机构改革以来,沂水县将防灾减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行动、提前谋划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思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强化机制保障

机构改革后,沂水县调整完善了防灾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工作职能,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为全县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根据《关于印发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创建管理办法》(鲁减发〔2020〕8号)的通知要求,成立专门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工作小组,全力组织开展创建工作。

二、加强物资和基层基础建设

一是建立物资保障机制。一方面以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为依托,建立全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存贮帐篷、棉衣、棉被等应急救灾物资,确保一旦发生灾情救灾物资第一时间到位;另一方面,县应急局与大仓食品、新东方超市等8家公司签订应急物资保障合同,共储备瓶装水11.4万瓶、饼干12.5万包、方便面12.08万包等物资。二是设置应急安置点。目前全县共设置应急安置点129处,每个安置点都有预案、有机制、有队伍,能够为应急避险群众提供生活保障,确保安置点关键时刻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加强应急平台建设

投资70余万元打造“智慧应急管理平台”,实现水利、气象、森林、消防、综治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互通。智慧应急管理平台包括城市应急管理、水利防汛、森林防火、消防管理、社会治安、智慧用电管控六个模块。其中,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可对29个企业、4个林场、3座水库、18个乡镇、10个县直部门实时进行协同会商、移动会商、多级会商,实行有效的现场处置,如遇到灾害可及时通过短信向相关人员推送预警和应急处置信息;水利防汛系统可查看跋山水库、沙沟水库、寨子山水库的360度全景图,实时掌握水情、雨情、水库工情的变化;森林防火平台在县7大重点林区安装高空摄像头7个、普通摄像头25个、智能卡口62个,实时监控全县70%的重点林区,实现全天候多角度无阻挡大范围精确化的监控;消防管理平台可通过单兵和无人机实现视频实时共享,有效协助执法救援统一指挥、联合行动;社会治安系统连接18个乡镇(街道)、407个村居社区以及公安、交通、住建等重点行业领域视频监控资源,全县重点监控目标覆盖率达到了100%,实现互联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智慧用电管控系统24小时在线,可对过压电流、打火、短路温度等19种隐患实时监控,从用电的源头解决用电安全问题,使电气火灾隐患及时得到管控。

四、全面提升救援力量

县应急管理局成立以局工作人员为成员的30人应急保障分队,开展多次应急救援演练,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也成立相应的应急队伍,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同时,与县人武部建立健全对接机制,重点建立力量建设、组织指挥、情报共享、装备保障、联训联演、规范使用等方面的对接机制,实现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互通和资源共享,对于提高军地双方应对森林火灾、抗洪抢险、地震救援等突发灾害的协同处置能力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公开招录35名森林专职消防员,专职做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森林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工作,进一步推进了森林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了全县应急救援能力。

五、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

目前,全县共有灾害信息员1238人,基本上每个村庄1名灾害信息员,实现灾情上报全覆盖。县应急局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讲解、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对乡镇(街道)、有关单位的灾害信息员进行了培训,为灾害信息员能及时发现,快速传递、准确报送灾害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县级、乡镇级灾害信息员已全部安装“灾情直报”“山东应急一键通”两款APP,进一步提升了灾情报送的时效性,更好地为灾害防范救援救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六、加强自然灾害风险会商研判

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了自然灾害风险联合会商机制,通过加强沟通协调,强化了应急管理局与相关涉灾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同时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商研判会议,形成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研判报告,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确保做好自然灾害分析研判和防范应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