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
滨城区
滨州市滨城区:
统筹加强综合减灾工作 提升灾害应对能力
近年来,滨州市滨城区将综合减灾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强化灾害应对准备,逐步建立完善部门协调联动、灾害应急处置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和谐。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完善机制。成立了区委常委、副区长为组长,人武部、宣传部、应急、财政等为成员的减灾委员会。同时调整了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建立健全了议事协调机构工作规则,制定了灾情会商、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防灾救灾工作体系。
二、将应急避险场所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在土地利用、城市建设改造、避震疏散、次生灾害防御、灾后重建等方面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利用广场、绿地、公园、学校和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逐步推进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在全区设置17处应急避难场所,设有醒目的应急标志和导向指示牌,占地面积274.6万平方米,能容纳全区27.8万人口应急避险,并按照国家标准逐步完善提高,提升了城乡综合防灾能力。高标准在北海公园建成了直升机停机坪,极大地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
三、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加大备灾能力建设。建立了“区乡村”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救灾物资代储机制。拥有鲁北应急救援中心和滨城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心;建成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2处,帐篷、生命探测仪、无人机、卫星电话、发电机、破拆工具等各类应急通讯和救援设备100余种,建立区、乡、村三级应急物资信息联网体系,建成乡镇级救灾储备仓库13个,对全区应急物资和设备进行摸排统计、建档立册,做到心里有底、有备无患。区工信局、区公安分局、区河务局、区水利局、区住建局、区消防救援大队、区卫健局均建有物资储备仓库,总面积达1300余平方米。各部门单位均建立健全了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安全管理、出入库管理、岗位工作职责等一系列具有分级性的管理体系机制。
四、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以消防救援大队为主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0支500多人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100多人的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加强了灾害信息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培训和日常管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灾害信息员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灾害信息员在灾情信息上报、灾情核查、工作保障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严格实行灾情2小时内初报、重大灾情直接上报、24小时零报告和灾情台账管理制度,并及时督促各乡镇(街道)灾害信息员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核查统计、科学评估、录入系统,并做好群众生活保障和生产自救指导、安抚工作,确保了灾情初报及时、核报准确、评估科学、发布规范。
五、加强灾情信息管理,切实落实安全责任目标。区防指成员单位建立了汛期24小时联合值班制度,及时将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微信平台或文件等形式连续下发应急防范通知。将水利、住建实时监控平台数据接入了区应急指挥中心,密切跟踪雨情、水情变化,切实做到思想早发动、工作早计划、责任早落实,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当班、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追究力度,责任落实到人,确保一旦发生险情,救灾人员随时到位,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创造性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积极创新,打造平台。滨城区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全区安全应急移动可视化管理,创建“滨城应急掌上通”智能应急平台。滨城区智能应急平台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等方式提供服务,包括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抗震抢险等功能板块,实现处理问题明了化,如果发生险情,可通过平台快速找到离险情地最近的应急救援队伍,可计算提供到达现场耗时最短的路线,快速合理调派队伍和物资,应急处理简单明了。网格覆盖,责任到人。滨城区有效整合部门(单位)网格,建立社会综合治理“全科大网格”,形成“一张网”。消除信息壁垒打造全域联通数据网,形成功能集成、扁平高效的社会治理运行体系,全面提高综合服务管理能力。目前,滨城区城乡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制度,示范带动。为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规范化管理,推进创建活动深入规范、常态长效开展,提升社区防御各类灾害的能力,滨城区依据《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滨城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动态管理办法》《滨城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奖代补”办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新思路、新办法,充分发挥灾害民生综合保险防灾减灾费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