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各市典型经验展示以及他省的独到之处

菏泽市

单县

单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作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的具体实践,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常态减灾”,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区域特色

菏泽单县:
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筑牢基础安全防线

 

单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作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的具体实践,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常态减灾”,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位推进,完善综合减灾体系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单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将“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持续完善综合减灾方案。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应急、水利等部门和22个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多次召开推进会,明确时间节点,提出工作要求,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职责明确的管理体制。

建立灾情会商机制。印发了《单县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单县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会商制度》等文件,形成区域联动、多方参与、信息共享的工作格局,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隐患点得到有效防控和治理,全面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能力。

(三)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建立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预案体系,将各类自然灾害纳入预案处置范围之中。各单位、企业、学校、社区及社会团体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探索推广“无脚本”应急演练,积极进行演练模式的创新,开展预案评估修订,及时查缺补漏,弥补不足和短板,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健全和完善应急救援机制。

二、夯实基础力量,全面提升综合救援能力

(一)防灾减灾有人员队伍。为提高灾情报送时效性和针对性,组建了530余人的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确保每个村至少一名灾害信息员,县应急管理局定期开展三级灾害信息员专项培训。专业消防救援队伍、斑马救援队等社会队伍在内的应急救援队伍27支,共计1970多人。建成上下互联、左右衔接的统一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健全完善联调联战工作机制,应急救援队伍已基本实现各行业领域全覆盖,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

防灾减灾有基础设施。依托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建有6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26万人紧急避险;投资60万元,建成直径20米,承重10吨,共315平方米的高标准应急直升机停机坪,有效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构建单县新型应急指挥体系,启动规范化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能力;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安全文化体验中心、安全文化广场、自然灾害宣传教育基地等宣传设施,为防灾减灾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防灾减灾有物资保障。印发了《关于明确县政府部门应急物资保障职责分工的通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等部门统筹协调、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编制了《单县自然灾害救灾物资储备规划(2019—2021年)》和年度救灾物资购置计划,建立了部门沟通联络协调机制,完善了《单县应急物资调拨程序》,与多家企业、商场签订了代储协议,基本满足我县自然灾害应急保障需求;为应对不同种类的灾害事故,单县发改、卫健、供电、消防等主要涉灾部门均储备了相应应急物资,进一步夯实了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基础;在全县范围内推动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点建设,目前各个乡镇(街道)均建有应急物资储备点,储备了相应的应急救援物资。

(四)防汛减灾有工程建设。投资9600多万元对河道采取分段抽排、河底清淤等系统化措施清淤治理,总清淤量达90万平方米,提升了河道生态环境及汛期防污治污能力;分别投资1700和800万元,新建49号路和玉泽湖新型地埋式一体化预制雨水提排泵站;总投资2.9亿元,疏挖河道、新建或加固修筑堤顶、大型水闸拆除重建、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具备了行洪排涝能力和灌溉条件,恢复调配水功能,提升农业抗旱保产能力。

(五)防灾减灾有示范引领。狠抓质量、注重实效,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调动和发挥社区在减灾工作中的积极性,推进社区综合减灾组织管理、工作制度、人员队伍、应急预案、宣传教育等各项能力建设,目前,已成功创建了11个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注重发挥成功创建社区的示范带动、榜样引领作用,明确工作思路,以点带面,组织周边社区及其他县区赴示范点考察,学习成功创建经验和特色,营造积极的创建氛围,带动周边社区的创建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灾害发生前

(一)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对气象灾害进行全天候现场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投资80余万元建成地震台,建有300米深井一眼,配置价值50余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地震监测预警实现全省联网,数据共享;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全县危化企业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全覆盖。

(二)摸清底数,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和隐患治理。发动各乡镇(街道)、各主要涉灾部门,在各自领域开展灾害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制定全县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隐患治理及评估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常抓不懈,利用信息化监控预警平台,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方位监控并限期整改,目前全部10家危化品企业和97家工贸企业已有效运行网上双重预防体系。

四、常态宣传、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一)多举措开展防灾宣传教育。通过线下“入心”走基层,线上“走心”搞宣传,让防灾减灾知识入脑入心。以“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组织各部门单位开展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活动,营造防灾减灾的舆论氛围,提高公众参与度与关注度;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广泛宣传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知识;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以覆盖全县乡村的安全文化体验中心和村、社区安全文化广场为平台,利用多种体验设施和广场宣传展板,组织基层群众、脆弱人群等开展经常性安全体验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定期邀请应急管理知名专家,举办“科学大讲堂”等应急知识讲座,组织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领导参加,学习应急管理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二)多层次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基地是一个集“讲解、体验、互动”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基地。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植入等方式,让体验者直接学习到相关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安全意识,提升自救自护能力,真正达到“听一百遍安全说教,不如一次体验记心中”的效果。定期在社区、企业等组织不同灾种的应急演练,增强社会大众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