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各市典型经验展示以及他省的独到之处

青岛市

崂山区

崂山区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规划、统筹推进,以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着力构建完善组织保障、应急防范、灾害应对和全民参与“四个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2019 年,作为“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试点创建单位”,正式开展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工作。
区域特色

青岛崂山 :构建“四个体系”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崂山区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规划、统筹推进,以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着力构建完善组织保障、应急防范、灾害应对和全民参与“四个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2019 年,作为“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试点创建单位”,正式开展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工作。

一、高位推动,构建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一)强化组织领导抓落实。崂山区始终把“综合减灾示范区”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议程,连续多年写入“两报告一要点”和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持续完善综合减灾设计方案。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人带队到部门、街道和社区一线开展督导,专题研究有关工作,有关区级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一线抓、一线促,在全区范围内树立起重视防灾减灾救灾的鲜明导向。



(二)强化机制建设抓推进。在区级政府层面,建立了崂山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印发实施《崂山区自然灾害风险会商评估工作制度》,定期开展自然灾害会商评估。在部门和街道层面,成立正处级综合减灾救援中心,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建立了防灾减灾救灾联络员队伍,减灾委成员单位均指定一名工作人员牵头负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完善灾害信息员队伍,配备专兼职信息员 891 人,确保森林防火、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情统计等各类应急信息及时上报。在社区层面,各社区一名“两委”成员兼任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员,组织开展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社区网格员具体承担减灾宣传、隐患排查等工作。


(三)强化资金投入抓保障。区财政每年安排 1 亿元左右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经费,且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统筹用于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应急物资储备、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灾害民生保险等,持续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基础。

二、预防为主,构建精准务实的应急防范体系

(一)探索实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制定《崂山区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与专业服务机构密切协作组建技术支撑团队,以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海洋灾害等灾害类型为普查内容,开展灾害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

(二)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和灾害治理。针对辖区主要灾害类型,以精细标准排查灾害隐患,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对全区灾害隐患点分批分次进行治理。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 180 处,编制《崂山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 年)。开展水利工程大检查,对经认定需进行治理的水库、塘坝、河道实施安全整治。开展森林防火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护林房和消防水囊 258 处和 536 处,高山探测雷达 26 部,全区 134 个有林社区全面施行无火祭祀。采取“关、停、拆、断、封、打、看”等措施,对 15 个城中村的群租房、“三合一”、九小场所等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三)以实战要求开展应急演练。全区分级制定了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区—街道—社区三级应急预案体系日益健全。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形成标准化的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规程,提升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每年开展消防灭火、森林防灭火、防震减灾、地质灾害、渔船防台风、防汛抗旱等专项应急演练 50 余次。

(四)扎实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创新实施“1+N”模式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针对部分社区综合减灾基础薄弱问题,积极谋划解决方案,采取“政府组织、专家指导、社区参与”的创建思路,打造国家、省、市级“1+N”模式综合减灾示范样板社区各 1 个,突出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提升全区综合减灾示范创建质量。

三、强本固基,构建保障有力的灾害应对体系

(一)打造两支专业应急队伍。坚持把专业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做到一专多能、快速反应。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以区消防大队为基础,成立崂山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承担各类救援任务。建立森林消防专业队伍,针对区域森林覆盖率高、山林防火任务重的实际,组建 7 支森林消防专业队伍,配备巡逻运兵车 38 辆、远程消防水车24 辆,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执行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等任务。


(二)搭建“三建联动”网格化治理平台。构建区—街道—管区(片区)—社区—网格五级网格化治理组织架构。按照城市社区 300 ~ 500 户、农村社区 10 ~ 15 个居民小组为标准,将全区划分为 654 个网格、配备 735 名网格员,明确了包括综合减灾、安全生产在内的 10 项职责,实现了政策宣传、灾害预警、灾情报告、灾民转移的网格管理全覆盖。建立了网格化视频共享平台,指挥人员可与全区 735 名网格员进行实时视频通话,实时监控并及时处置辖区内自然灾害、火灾等安全风险。

(三)加强避难场所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建设避难场所,提升避难场所的规范性和实用性,建成 I 类避难场所 1 处,依托中小学建成国标 IV 类地震应急疏散场所 33 个,全区37 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均建成设施较为完善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四)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成占地 600 余平方米的智能化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救生衣、应急救灾包等各类物资近 2 万件。积极推广社会化储备,可满足紧急转移安置 3000 人所需各类物资需求。有关职能部门根据需求建立森林防火、 防 汛 抗 旱等物资储备库。各街道均设立救灾物资储备点, 储备物资近百万元。


(五)强化社区消防安全建设。建成 11 个 24 小时战备执勤的一级微型消防站和 83 个三级微型消防站,确保有效控制初期火情。运行以来,共接警 50 余次,扑灭初期火情40 余起,开展社会救助 14 次,开展体验式宣传教育累计2000 余人次。

(六)健全灾害保险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连续 4 年为全区 16 万户家庭购买居民家庭民生综合保险,涵盖家庭财产安全险、特殊人群意外险和人身意外伤害身故险三部分,强化保险在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共防共建,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防范体系

(一)多方位开展防灾宣传教育。实施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年均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140余场,培训 8000 余人次。强化应急避险安全体验,在金家岭社区、峰山西社区等建立安全体验馆、科普教育基地,累计组织 2 万余名社区群众、中小学生、企业职工开展了科普宣传和应急体验活动。

(二)多层次提升自救互救能力。与区红十字会联合开展“第一响应人”救护员持证培训,累计培训 1800 余人。组织社区工作者和救灾志愿者进行自救互救、应急逃生、灭火等普及型培训2万余人次,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初期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多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完善与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力量的联动机制,区财政每年给予 15 万元的资金补助,发挥其在山地救援、水域搜救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弥补专业救援力量不足的短板。以社区工作人员、灾害信息员、专业技术人员、安保人员为主体,建立 162 支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队伍,基层一线力量得到有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