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各市典型经验展示以及他省的独到之处

威海市

环翠区

环翠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通过健全综合减灾应急救援体系、夯实防灾减灾工作基础、推进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等措施,实现了由政府“独立承担”向“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转变,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工作格局,有力提升了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区域特色

威海环翠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提升区域防灾减灾能力

环翠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通过健全综合减灾应急救援体系、夯实防灾减灾工作基础、推进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等措施,实现了由政府“独立承担”向“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转变,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工作格局,有力提升了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一、履行政府主导职责,完善综合减灾体系建设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应急、水利等部门和镇(街)等38个成员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减灾工作委员会,164个村(居)分别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在区减灾委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二)建立灾情会商机制。建立了涉灾部门联席会商制度,成立环翠区灾情专家评估小组,开展灾情会商,评估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建成了横向连接各涉灾部门、纵向连接各镇街的视频会商系统,灾害发生后,实时掌握受灾地区的地理信息和灾害态势,通过视频会商系统实施远程指挥和协同作战,指导灾区有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三)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按照“立足实际、职责明确、切实可行、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全区各级均编制了应急预案,将各类自然灾害纳入预案处置范围之中,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预案体系基本建成。印发了《环翠区应急局救灾应急工作规程》,各部门定期组织演练,开展预案评估修订,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基层基础力量,实现综合防御能力全面提升 

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并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环翠区通过“五有”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区综合防御能力。

(一)防灾减灾有机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职责,环翠区应急防灾减灾中心项目于2016年投入使用,占地约25亩,总建筑面积近3800平方米,设置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应急反应中心、物资储备库、消防水池、训练场等,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应急联动能力,更好满足新形势下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需求。


(二)防灾减灾有人员。为提升灾情报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组建了 190 余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确保每个村(社区)都有一名灾害信息员,覆盖区、镇、村三级的灾害信息员网络体系基本建成。推进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组建医疗卫生、水利防汛、森林防火等专业救援队伍 10 支,专业志愿者 200 多人。将防灾减灾工作融入网格化管理,按照每 200 ~ 300 户一个网格的标准,将全区 75 个城市社区划分为 483 个网格,配备了 387 名网格长,网格长负责所辖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动员网格内志愿者、社会组织及专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网格内整合 42 个政府职能机构、75 个群众自治组织、182 个社会公益组织、457个志愿服务团队等社会力量。通过设立便民服务清单、网格公示牌和便民热线电话等,形成“社区→网格→家庭”的防灾减灾纵向管理网络,实现“网格全覆盖、工作零缝隙”。


(三)防灾减灾物资有保障。将政府物资储备、社会化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有机结合,构建多元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成区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 1处,储备帐篷、棉被等物资,储备森林防火和防汛抗旱等专项物资 1000 余万元。持续加大镇街、村(居)救灾物资储备力度,各镇街均设立物资储备点,配备了手电筒、灭火器等应急物资。建立和完善了应急物资生产销售厂商名录,区、镇街两级民政部门与家家悦集团、金猴集团等知名企业签订了救灾物资代储协议,协议储备食品类、日常生活用品等救灾物资 300 万元,与运输企业签订了《抢险救灾物资装卸运输协议》,确保应急期间,物资供应充分、运输及时。


(四)避险避难有场所。根据服务人口、疏散距离,对全区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科学规划,按照“防火灾、防洪涝、防地震”的要求,整合社区、学校、广场等公共资源,设置集中安置点。通过新建、加固或确认等方式,建设规范化应急避难场所 43 个,在关键路口等处,设置安全应急标志和导向指示牌,确保群众熟悉避险路线。



(五)应急演练有效果。依据预案定期组织不同层级、不同灾种的应急演练。每年组织有条件的镇(街)开展社区、养老机构、企业等有关人员参与应急救灾和疏散演练,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及时完善预案,提升预案的可操作性,为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打造特色减灾文化

防灾减灾离不开全民的参与。环翠区利用多种渠道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全过程,因地制宜,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减灾文化。通过威海市社会组织孵化园、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站三级系统,将登记注册、备案的社会组织“嵌入”三级社会组织平台,建立上下贯通、结构完善、功能完备、要素齐全的综合减灾工作体系。平台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政策咨询等服务,组织社会组织开展、参与各类防灾技能推广、公益活动。应急期间,平台作为社会组织的“战略指挥中心”,加强政府、群众、社会组织供需信息对接,提升综合救援效率。威海红十字蓝天志愿救援队、东方福爱心联盟等社会组织在多次灾害应急处置中,积极参与应急救援、物资输送、灾民疏散安置等工作方面,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