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
岚山区
日照岚山 :搭平台 建队伍 强宣传 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
岚山区始终坚持“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政府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的头等大事”的理念,围绕“搭平台,建队伍,强宣传,提能力”思路,加强减灾救灾政策创新,落实经费保障,强化项目建设,完善宣传模式,切实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一、着眼民生,构建立体指挥反应体系
岚山区成立以常委副区长为主任、27 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减灾委员会,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指挥与领导。投资 6300 余万元建成“智慧岚山”应急平台,将地质灾害、防汛、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信息平台融为一体,实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和远程指挥调度。设置点对点呼叫系统和避难场所视频直播系统,对全区各乡镇街道、重点灾情隐患进行实时监控,全面提升应急救灾指挥反应能力。建立完善区、镇、社区(村居)三级信息员网络,设立灾害信息员 471 名,快速打通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盲区,牢牢掌握防灾减灾救灾的主动权。将“网格化管理、楼栋长负责、居民全员参与”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移植到防灾减灾工作当中,科学划分网格范围,网格长负责所辖区域防灾减灾工作,网格内志愿者、社会组织及专业力量等深入街巷小区、居民家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等活动,形成“社区—网格—家庭”纵向管理网络,实现“科学减灾、精准救灾”,提升社区综合减灾科学化水平。
二、夯实基础,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在综合减灾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岚山区不断加强应急救灾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应急救助能力。投资 200 余万元建设区级救灾物资应急仓库、救灾物资综合储备库和8 处乡镇级救灾物资储备分库,进一步完善区镇两级救灾物资储备机制。选定万德福、新玛特商超等 7个救援协作单位,签订应急救灾合作协议,保障食品、药品、饮水等的应急供应。实施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工程,建设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消防设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多种应急避险功能的避险场所,形成了以城区自然灾害应急避难中心为主,辐射 11 个应急避难点的应急避难疏散体系,可容纳 10 万人紧急避险,有效夯实了城乡防灾减灾硬件基础。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全区建有二级医院 1 家、卫生院 7 家,1100 余张病床位,确保在灾害发生时就近提供医疗保障。
三、突出重点,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持续强化消防救援力量建设,2019 年消防经费预算3669 万元,总量稳居全市第一。投入 1146 万元采购各类大型抢险救援消防车 5 台。在重点乡镇和园区建设 6 支消防救援中队和省级危化品救援中心 1 处,微型消防站 306 家。组建企业专职救援队 11 支,专职人员 232 名,义务消防员1200 余名。立足岚山产业结构特点,年均开展示教型、分段式实兵实装演练 50 余次,对重点单位进行随机拉动演练,提升应急响应效能。
四、宣传先行,推动综合减灾纵深发展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示范区创建成果,组织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投资 280 万元设立了区减灾科普体验馆,涵盖灾难自救、火场逃生、灭火演练、地震台风海啸、恶劣天气驾车等互动体验 9 个板块,动静结合普及安全知识。在社区内设立减灾防灾图书角,设置安全提示牌,利用知识讲座、宣传栏、互联社区网、手机短信等经常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使减灾防灾知识深入人心。此外,定期组织地震紧急避险、疫情防疫、防汛防洪、火灾扑救等各类专项演练,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广泛参与防灾减灾工作良好氛围。岚山区按照“以创建促发展,用发展推创建”方式,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科学化要求,大力提升综合减灾工作水平,防灾减灾工作逐步迈入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
(一)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是强化创建工作的前提。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研究解决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扎实有序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多部门联动是做好创建工作的关键。依托减灾委的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部门联动机制,积极加强与公安、水利、自然资源、交通、海洋发展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建立健全灾害共享监测网络,真正实现了部门信息共享,工作协调联动。
(三)加大资金投入是做好创建工作的保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区政府持续加大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全力支持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及专业装备建设,为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四)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是做好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手段。将社会力量纳入灾害治理体系是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强化信息导向等措施,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向心力,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