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
芝罘区
烟台市芝罘区:
聚焦重点 打造特色 不断强化抗风险能力
芝罘区位于烟台市城市中心,全区面积179.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0.4万人,处北温带东亚季风性大陆气候区,全年温度适中,气候温和,季风进退有序,四季变化分明。全区下辖12个街道,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6个涉农街道(园区),6个城区街道。
一、创立示范社区“四个三”工作法,夯实示范区创建基础
一是构建“三项机制”。健全防灾减灾工作体系,通过建立领导小组机制、网格化风险排查机制和综合减灾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依托网格化管理,及时有序协调处置各种灾难事件。二是打造“三个硬件”。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整修风险隐患点位,对低洼路面、水沟堵塞、排水沟渠坍塌等问题夯实民生工程基础设施,设立应急避难场所等三项措施,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抗风险能力。三是抓住“三个环节”。通过建立应急攻坚志愿队、强化各种应急预案演练、注重特殊群体救助帮扶,全面强化抗风险能力。四是加强“三项宣传”。首先,加强减灾知识普及,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明白纸、大喇叭小喇叭循环流动播放等宣传,使居民对防灾减灾知识耳熟能详、熟记于心。其次,聘请专业人士到社区开展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培训,提升应急自助互助能力。第三,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开展应急演练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
二、针对特定灾情“四项措施”,在除雪防灾上狠下功夫
受独特地理位置影响,烟台、威海两市沿海县市区冬季易遭受大风、降温、暴雪等灾害性天气,被称为“雪窝”。芝罘区政府牢固树立“降雪不可控,除雪可控”的观念,下大力气做好除雪防灾工作。一是制定除雪方案。每年冬季来临前,针对研判预测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芝罘区冬季道路防滑与清扫清运积雪工作方案》,明确小雪8小时之内全部清除完毕;中雪一二类道路12小时之内清除完毕;大雪和暴雪一二类道路24小时之内清除完毕,尽最大努力减少强降雪等恶劣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做好极端天气预警。借助各类新闻媒体、区安委会办公室短信预警平台,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灾害信息员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楼片长微信群进行降雪灾害预警,提醒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全区居民加强降雪灾害防范,做到有备无患。三是成立专业除雪队伍。成立以综合执法局、区公路局为主的清雪力量,每次降雪前,全区170多台套大型除雪设施设备和500多名专业除雪力量严阵以待。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除雪。《方案》进一步细化责任,明确了全区142处重点部位定人定责情况,动员有关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一起参与除雪工作,特别是位于全区一二类道路周边的区域,将除雪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区城管委定时开展除雪督查和媒体曝光工作,确保除雪工作按照时限和标准要求落实到位。
三、聚焦安全生产“三个重点”,打造短信预警平台
早在2010年,微信等新媒体还未产生之前,为拓宽各类危害因素预警渠道,区安委会办公室与烟台移动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重点时刻向全区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及时发出短信预警,做好各类安全防范工作。其中,重点岗位和人员主要包括区政府以及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全区重点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全区重点学校、重点港口码头、重点建筑工地负责人共计750余人,在重大节庆、极端天气灾害节点等重点时间段,向重点人员及时发出预警。预警信息内容涵盖安全生产提醒、极端恶劣天气防范提醒、节假日外出及安全防范提醒等多个方面内容。自2010年以来,月均发送各类提醒7000余条。
四、建好应急避难“一个场所”,不断提升群众安全保障
2019年机构改革后,芝罘区在公园、广场、体育场、购物广场等地确定了10处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发动13个街道办事处,根据辖区内居民人口分布、建筑密度等实际情况,结合辖区内空旷场地分布和人群疏散需要,合理规划,确定了179处符合临时避难条件的应急避难场所,统一制作安装标志牌,并登记建档纳入辖区统一管理。在符合条件的4处场所,按照三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制作了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详细标注功能区分布位置,现场划分了应急指挥、应急篷宿、应急供电、应急供水、应急物资供应、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存放、应急医疗救护等应急避难功能区位置,并统一制作安装了标志标识,确保关键时刻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