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各市典型经验展示以及他省的独到之处

济宁市

邹城市

邹城市总面积1616平方千米,总人口120余万,辖16个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95个行政村居。近年来,邹城市始终把防灾减灾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将相应经费纳入市财政规划,并与党政和经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整合全市资源,全面提升全区综合减灾能力,取得明显成效。
区域特色

济宁市邹城市:
聚力能力提升 积极探索防灾减灾新路子新办法

 

邹城市总面积1616平方千米,总人口120余万,辖16个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95个行政村居。近年来,邹城市始终把防灾减灾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将相应经费纳入市财政规划,并与党政和经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整合全市资源,全面提升全区综合减灾能力,取得明显成效。

一、提升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积极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活动,全省防汛抢险演练筹备期间,扎实做好会议现场布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选派35名基层干部参加到演练当中,提升实战能力。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期间,组织开展中小学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和高层住宅紧急疏散演练。结合时间节点,及时组织了大型森林灭火演练和各类应急消防演练活动,不断提升队伍应急救援能力。

二、提升事故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一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防火重点时段,设置森林防火检查站186处、固定焚烧点77处,并组织工作人员严防死守,确保防火责任全覆盖、无盲点。二是强化防汛抗旱工作。及时调整充实了市、镇两级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和防指成员,落实防汛责任人1275人,其中市级领导32人。组织开展汛前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逐一落实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间。

三、积极开展综合减灾宣传

坚持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11·9消防日以及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全市开展各类宣传展览活动,充分利用线上新媒体和广播、电视、广场荧幕等平台,邀请新闻媒体和专业人士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社会舆论氛围。先后对部分在校师生和辖区内近200家生产企业进行安全技能培训,面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救助政策,提升灾害综合应对能力。

四、科学布局快速救援体系

“政府引领、地企联合、整合资源、科学布局”为原则,将市消防大队、兖矿集团消防支队、国宏化工消防中队、鲁抗集团消防中队、华电邹县发电厂消防中队、民兵预备役部队、输油管理维修队、镇街应急排、各级各类森林消防队伍2000余人建章立制,统一指挥。以快速机动、靠前驻防为目标,划分东城区、邹东山区镇、西城区、邹西工业镇四大片区实施联防联建救援机制。将市、镇街、企业纳入联防联救共同体,制定了科学完备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联合培训演练,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不定期实施模拟调度。

全市累计整合消防指挥车、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干粉消防车、平台登高车、抢险救援车、高喷消防车、应急通信照明车、120救护车等各类各型消防及救援车辆300余台;配备移动消防炮、生命探测仪、消防侦测无人机、多功能消防灭火机器人等消防装备50余台套;各类单兵防护救援装备4万余台套;搜救、搜毒、搜爆犬80余条,具备了有毒气体泄漏、火灾、爆炸等抢险救援综合能力,确保联动区域内任何一个地方出现灾情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最多的优势兵力,迅速实施高效救援。

五、积极打造消防培训体验基地

2014年,由邹城市政府和兖矿集团共同建设的消防培训和体验基地建成。基地占地200余亩,总建筑面积13203平方米,具备模拟化工生产装置火灾事故处置训练区、球罐处置训练区、立式油罐处置训练区、危险化学品槽罐车火灾泄漏事故处置训练区、登高塔处置训练区、综合训练楼、模拟建筑物坍塌搜救区、消防车车库、体能训练中心、器材装备库、消防设施亭等配套辅助系统。2019年被评为省级应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基地面向社会群众、企事业单位职工、学生群体等开展消防安全科普教育体验,并开展初中高级消防特有职业和安保等专业培训。基地的建成,填补了鲁南地区消防行业、企事业单位消防专业培训的空白,形成了地企联合、共建共享的综合减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