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各市典型经验展示以及他省的独到之处

青岛市

西海岸新区

青岛西海岸新区位于青岛市区西侧、胶州湾西畔,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东北西南斜长79.25千米,东西宽62.36千米,陆域面积209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海岸线282千米,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160.82万人。共辖23处镇街,其中包括12个街道、10个乡镇和1个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城市区域集中在新区东部和中部,农村区域集中在新区西部、南部和北部。
区域特色

西海岸新区:
软硬件结合 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

 

青岛西海岸新区位于青岛市区西侧、胶州湾西畔,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东北西南斜长79.25千米,东西宽62.36千米,陆域面积209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海岸线282千米,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160.82万人。共辖23处镇街,其中包括12个街道、10个乡镇和1个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城市区域集中在新区东部和中部,农村区域集中在新区西部、南部和北部。近年来,西海岸新区敢闯敢试、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分类而治,因地制宜、特色创建,截至目前,已创建完成13个国家级、16个省级、27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一、全面加强软硬件综合建设

(一)健全完善工作体系,灾害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以机构改革、职能整合为契机,西海岸新区创新打造出综合防灾减灾委员会领导五大应急指挥体系的新型工作模式,在综合防灾减灾委员会领导下,五大体系优势互补、五大灾害分类整治、各类资源互通共享、各大部门全面协作,真正把工作中的“多根筷子拧成一根大棒”,形成了“一管全部、五指成拳、合力向”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各类预警平台全面融合,风险评估工作稳步推进

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制度,以区综减委为中心,应急、城管(水务)、气象、海洋、自然资源等承担主要灾害类型监测任务的部门建立了联合会商研判制度,及时传递和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做到一点震动、全线警觉。提升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定期对各类防洪工程、河道、塘坝、防火检查站、瞭望塔、消防站、蓄水池等5000余处基础设施开展安全检查,确保打早灭小、防微杜渐。消防安全管理严格,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消防安全隐患即知即改。

(三)大力推进隐患治理工程,军地互助建设更加拓展

按照灾害类型、危害性大小、紧急程度等因素,先后启动了防洪工程安全运行检查、水毁工程修复、洪水风险图绘制、海洋浒苔打捞、近岸浒苔拦截、森林防火沙盘建设、防火通道建设、山区蓄水池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航空消防保障建设、地质灾害隐患改造等各项工程、项目。其中,大珠山区域作为全市重点军事保护目标,西海岸新区坚持重地重防,与驻区军队开展充分沟通,加快完善大珠山区域森林防灭火设施建设,大大增强了减灾能力。

(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避难场所设施不断完善

在西海岸新区管委总值班室打造应急指挥中心,具备应急指挥、防汛指挥、气象动态观测、企业安全监控、城市管理等多项功能,全区各部门、各镇街、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全部实现视频接入,24小时开展值守工作。建立大型人员应急避难场所12处,鼓励和指导各镇街、社区(村、居)统筹利用社区广场、校园操场、驾校广场、棚区等,建设多功能应急避难场所200余处,有力提升应急避险能力。

二、不断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一)应急物资保障充分,物资库建设方便快捷

按照“多点建库、应储尽储、分别管理、统一调用”原则,建设完成区级综合防灾减灾物资储备库1处、正在建设2处,改造建设中型水库物资储备库5处,各级各类专业化应急储备库38处。协议储备客车70辆、物料运输车20辆、工程机械物料运输车24辆、装载机18台、挖掘机18台,其他工程机械、物资物料充足。同时,创新提出“七个一”家庭应急储备口号,即“一包饼干、一瓶矿泉水、一个手电筒、一个医药箱、一个应急哨子、一根逃生绳、一个灭火器”,确保在突发灾害发生时,赢得更多救援时机。

(二)高度重视应急队伍建设,救灾力量不断壮大

目前,西海岸新区共组建抢险队伍27支,累计3375人。其中包括镇街级抢险队23支2720人、民兵310人、护林防火队员100人、海上应急救援队40人、消防大队综合应急队伍205人,依托区住建局在东、西城区各组建了一支以建筑工人为主的500人抢险预备队,科学制定培训计划,邀请消防、防汛等专家就森林防灭火、防汛抢险等工作进行科学、高效、专业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明确区级灾害信息员5人,镇街级灾害信息员60人,各社区(村、居)灾害信息员1368人,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学习。蓝天救援、山海情救援、小雨点公益、斑马救援、向阳花心理志愿者等50余个大中型社会志愿团体齐助力,志愿服务类型多样,大大增强了灾害救援能力。

(三)各类预案及时更新调整,应急演练不断强化

结合工作实际,修订完善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台风灾害应急预案》《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多个应急预案,并编制实施了《青岛西海岸新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流程》《青岛西海岸新区森林防灭火工作实施意见》等具体工作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应急处置工作,明确了灾害救助范围、预测评估、一般工作流程等内容。大力倡导“无脚本”演练方式,真实检验各级各单位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三、丰富拓展宣传教育形式

(一)主张宣传工作个性化,突出镇街特色、村居特色

一方面,实行特色小镇建设与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有机结合。在海青古城、琅琊古镇、张家楼油画小镇等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帮助市民在游玩中获得防灾避险知识。另一方面,鼓励社区和村居打造自身工作特色。隐珠街道双珠路社区“红色党建凝聚社区减灾合力”,张家楼街道逄家桃园 “茂腔大戏台唱响综合防灾减灾”等特色品牌活动,大大提升了群众参与感。

(二)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完备,宣传活动开展频繁

西海岸新区建有3个地震科普体验馆、1个气象科普体验馆和1“海丽雅”硬件全体验教育基地,年累计接待4.6万余人次。利用短信、电视、广播、微信、抖音等各类媒体平台和形式,发布防灾减灾专栏信息2篇,开展黄岛电视台专访1次,推动宣传信息2000多条。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时段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各类宣传图册20000余份,张贴防火公告1500余份,各类宣传横幅标语3000余条。同时,西海岸新区突出入镇入村宣传,结合村镇大集、科普之春、科普微课大赛、邻居节等活动,利用发手册、贴标语、拉横幅、喊喇叭、贴公告、办讲座等手段,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努力实现全员参与、全民皆知。